小時候外婆常帶我們幾個小蘿蔔頭到大龍峒,外婆的娘家的親戚我們小孩喊"嬸婆",小時候的記憶,只要跟外婆去就是有好吃好玩ㄉ~~ 大人都會帶我們去保安宮拜拜,請神明保佑小孩"好么乞,ㄠ大漢"....外婆一定要我們幾個小孩去拜"註生娘娘"殿旁有十二婆祖,相傳又稱保姆、延女,有些稱為「鳥母」。其數目各有不同,小廟僅供奉兩尊,六尊,大廟則供奉十二尊、三十六尊。所以俗稱十二婆祖、三十六婆祖。她們各抱一個嬰兒,有好有壞,以示生男育女,賢興不肖,皆馮積善積德而論。一說「婆祖」就是註生娘娘身邊的宮女,專門照顧小孩出生后到十六歲這段期間的成長,使他們免于驚嚇、溺斃、灼燒、出麻疹等,保佑小孩的身心正常發育。即使再頑劣調皮或笨頭笨腦的小孩,婆祖都會使他們變得聰明活潑。



保安宮興建的年代,《淡水廳志》記載保安宮是在嘉慶十年(1805)捐建,道光十年(1830)告成。
《台北保安宮專誌》所提到的是乾隆七年(1742)時有泉州同安移民從其原鄉白礁慈濟宮,乞求保生大帝分火來台。而起初是以木造所架設的簡陋廟宇,後來因神威顯赫,居民感念而於乾隆二十年(1755)起擴建,於乾隆二十五年(1760)竣工。
另外,保安宮大殿的龍柱落款是嘉慶甲子年,即嘉慶九年(1804),這是比《淡水廳志》所記載的更早;又三邑人與同安人在台北盆地內的對立過程中,乾隆三年(1738)三邑人在艋舺建龍山寺,同安人在大龍峒建保安宮以壯聲勢抗之。因此,保安宮創建年代是要比文獻記載的更早數年
《文章來源出處-保安宮官方網站》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從上方俯瞰保安宫,傳統的閩南式廟宇建築,現今已列為古蹟.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保安宮曾經多次整建,保存原來建築的風格與結構.



 


 


這是廟後殿後棟的"凌霄寶殿"第四層頂樓,恭奉"玉皇大帝",因香火鼎盛被燻成焦黑,樑本丶泥澡已重漆多次,求籤問卦的信徒絡繹不絕,廟宇回盪一股蕭穆之氣.


長大後,我還是會自己到保安宮來拜拜,因為我很喜歡這的清幽清靜~總會讓我心靈沉靜....



廟宇建築所用木材,石柱等當年均由大陸運來,木質之樸美,雕刻之精巧自然不在話下.


保  安宮內處處都是古蹟,美不勝收



      點盞平安燈乞求國泰民安,風調雨順,闔家平安,身體健康~




大龍峒文化祭每年都會為期近一個月來自台灣各地的戯班輪流演出,我最愛"唐美雲戯團"了.


為發展台灣本土地方戲劇,推廣藝文活動,發揚廟埕文化。


   傳統戲曲類 ─ 歌仔戲、北管戲、南管戲、布袋戲。


 


 


《 延伸閱讀 》


保安宮官方網站


http://www.baoan.org.tw/asp/Home/default.asp


 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